李小春
    职 称: 研究员
    学 历: 博士研究生
    电 话: 027-87199234或87198967
    传 真:
    电子邮件: xcli@whrsm.ac.cn
    通讯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小洪山2号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简历

      李小春,男,1964年生,198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系,1990年于本所取得硕士学位,2001年于日本茨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本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CO2地质封存学科组组长。

      李小春研究员是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四个中英文学术期刊的编委、科技部及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面向高陡边坡、大深度地下工程、CO2地质封存等复杂或新型岩石工程,李小春研究员长期从事岩石反应-流动-力学耦合过程的研究工作。1989年参与开发了岩石真三轴试验机,首次直接测出了花岗岩的破坏曲面,提出了修正的双剪强度准则、基于应变的岩石破坏准则。1998年在日本地质调查所期间,开发了具有中间主应力方向渗透性测试功能的岩石真三轴试验机,深入研究了真三轴应力对砂岩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渗透系数的应力敏感度张量、应力-渗透系数关系式、孔隙度-渗透系数负相关规律、密封断层的定义与发生应力条件等一系列的概念。2000年以来,围绕二氧化碳减排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提出了N2自分离CO2含水层封存和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的新思路,主持开发了煤岩吸附-渗透系数测量的双计量泵方法、变容水量压力脉冲渗透系数测量方法、盖层密封性测试装置、反应-流动-力学耦合特性测试装置等,从试验和分子动力学层面深入研究了气体或溶液与岩石反应的渗流后效与力学后效及其机理,提出了“氮气增渗”“CO2增渗原理”“气体自分离原理”,评价了我国主要盆地的地质封存容量、经济性、技术障碍与开发路线图。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新能源开发机构、科技部863计划、中科院重点方向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美国能源部以及数十个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支持。通过这些项目,李小春研究员申请了专利100余项,发表论文近20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了美国能源奖1项及国内各类科技进步奖10余项,培养了博士后6名、博士20余名、硕士20余名。

      李小春研究员的学科组,现有创新组员15人、学生17人,团队极具较强的超前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我国地质封存技术的系统概念和开发战略。他提出的相关建议得到了曾培炎副总理的批示:“我国有必要对CO2的利用封存技术开展预研”,并受邀在国内外数以百计的学术会议、机构和企业举行了学术报告,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推进和公众意识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团队的研究成果被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组织IPCC、国际能源署、亚洲开发银行、世界煤炭协会、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清洁空气组织等数十个国际机构的报告、以及我国科技部、环保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的政策文件所采用,产生重大的政策影响。团队成员担任了国际标准组织碳封存技术委员会第五工作组共同召集人,主持和参编了多个碳封存相关标准,同时参与了国内大多数相关规范的编写,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方向

       岩石反应-流动-力学耦合过程的研究

    代表论著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获奖及荣誉
     
  • 电话:027-87198413
  • LRSM@whrsm.ac.cn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小洪山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