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
    职 称: 研究员
    学 历: 博士研究生
    电 话: 13995659295
    传 真:
    电子邮件: nwei@whrsm.ac.cn
    通讯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小洪山2号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简历

      魏宁(1978),男,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岩土材料中多相渗流机理和CO2地质封存基础运移规律、试验与监测装备研发(空隙-岩心尺度可视化试验、突破压和长岩心驱替与深井取样与监测装置等)、场地表征与评估、风险评价与CCUS系统评估等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1)CO2和含N2等杂质CO2在储层内的迁移与盖层内的泄漏研究:通过岩心尺度的X-CT获得岩心非均质与孔隙空间分布对CO2流动的影响,包含杂质、分布形态和速度影响规律。

      (2)从孔隙-岩心-场地与宏观多尺度上研究CO2地质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体系和多孔介质中多相流体反应-流动-力学的耦合试验、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研究工作。

      (3)研发了适合深井监测多层保真取样的深井取样监测装置,并应用于神华CO2咸水层封存、中联煤CO2驱替煤层气等项目的监测中。研发了长岩心驱替装置、突破压实验装置,搭建了深井测试平台。

      (4)提出了众多新型CCUS技术与基础规律,如:CO2压力波动采油气资源、非纯CO2咸水层封存、深井取样与监测技术、渗透系数测试技术、突破压测试技术等。

      (5)建立了多尺度多精度CO2地质利用与封存场地评估方法,完成了基于GIS系统的次盆地尺度的CO2咸水层封存场地和油田CO2-EOR适宜性的评价方法;

      (6)建立了企业-行业-国家多尺度的CCUS应用潜力评估方法体系,并应用于煤化工、火电厂、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企业-行业-国家尺度的评估与国内的多数CCUS项目的预可研研究中。

      (7)设计与完成了通辽200吨规模的CO2咸水层封存先导试验;并作为核心技术人员之一协助中国首个10万吨/年规模的神华煤制油全流程CCS项目,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中联煤现场示范、神华CCS项目提供关键深井监测技术与设备。

      完成了众多相关的课题,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支撑项目(子课题)、863项目(子课题)、国际能源署、自然保护协会项目、能源基金、中电投(CPI)、道达尔(Total)、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CDM赠款、中欧国际合作(NZEC)、中澳国际合作(CAGS)、国家能源集团、中海油、中电投等企业、外蒙古CCUS项目预可研等研究项目与课题30余项。在《Cell-Joule》、《Applied 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内外优秀期刊上发表 SCI、EI论文60余篇,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作为主要撰稿人及主要技术贡献者参与国际能源署(IEA)、亚洲开发银行(ADB)、世界自然保护协会(NRDC)、Battelle实验室、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等机构的报告工作。部分研究方法与评估方法与结果被亚洲开发银行、科技部21世纪议程中心、生环部气候司、IEA、ADB等机构采纳。

     

       授权发明专利(代表性专利10个):

      (1) 魏宁,李小春,波动溶浸采矿法;中国, 200710052819.2;

      (2) 魏宁,李小春,井内分层气液两相流体保真取样装置,中国, CN102108861A;

      (3) 魏宁,李小春,基于多孔介质板的气液分离装置,中国,CN201342268;

      (4) 魏宁,李小春,压力波动石油开采法, 中国, 200810197124.8;

      (5) 魏宁,李小春,高压保真取样装置, 中国,200710168334.X;

      (6) 李小春,魏宁,基于混合流体自分离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方法, 中国;200710168552.3

      (7) 李小春,魏宁,井下抽排巷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开采系统及其方法 , 中国,200710053269.6;

      (8) 李小春,魏宁,王颖,王燕,一种多孔介质材料突破压力测量的装置, 中国,201120061341.1;

      (9) 李小春,魏宁,王燕, 多相流对岩石抗张强度影响试验装置, 中国, 201120017091.1;

      (10) 李小春,魏宁,水平井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方法;200710168362.1.

    研究方向

      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 CO2增采地下资源技术开发,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研究及测试技术研发(孔隙-岩心-场地多尺度尺度),多尺度多精度场地评价技术、CCUS技术系统评估;

    代表论著

      代表性期刊(10篇):

      (1) Wei, N., et al., Geochemical impact of aquifer storage for impure CO2 containing O2 and N2: Tongliao field experiment. Applied Energy, 2015. 145: p. 198-210. 

      (2) 魏宁, 姜大霖, 刘胜男, 聂立功, 李小春, 国家能源集团燃煤电厂CCUS改造的成本竞争力分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5) (2020). 

      (3) X. Li, N. Wei, Z. Jiao, S. Liu, R. Dahowski, Cost curve of large-scale deployment of CO2-enhanced water recovery technology in modern coal chemical industri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81 (2019) 66-82. 

      (4) 魏宁, 李小春, 王颖, 王燕, 2008. 岩石流体反应–流动耦合试验装置的开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 1499-1504. 

      (5) Wei, N., et al., Economic evaluation on CO2 -EOR of onshore oil field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2015. 37: p. 170-181. 

      (6) Wei N, Li X,Z Fang, et al. Region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onshore carbon geological utiliz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2015. 11: p. 20-30. 

      (7) WEI N, LI X, WANG Y, et al. A preliminary sub-basin scal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site suitability for onshore aquifer-based CO2 storage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2013, 12(1): 231-46. 

      (8) N. Wei, X. Li, Q. Wang, S. Gao, Budget-type techno-economic model for onshore CO2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51, 176-192 (2016). 

      (9) Wei N, Gill M, Crandall D, McIntyre D, Wang Y, Bruner K, et al. CO2 flooding properties of Liujiagou sandstone: Influence of sub-core scal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4:1-19. 

      (10) Y. Wang, N. Wei, C. Zhang, T.W. Wietsma, A. Bonneville, X. Li, M. Li, Z. Wang, Experimental study of drying effects during supercritical CO2 displacement in a pore network,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22(9) (2018) 101. 

      

      专著: 

      (1)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16) Ready for Retrofit: the potential for equipping China's existing coal fleet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2) 国家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通过CCUS(碳捕集、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改造实现中国煤电减排,2019.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获奖及荣誉

      (1)魏宁(4/4),碳封存领导者论坛,特别认知奖,Carbon Sequestration Leadership Forum (CSLF) Special Recognition Reward,2009年;(Dahowski, Robert; Davidson Casie, L, 李小春、魏宁); 

      (2)魏宁(1/1),特别资助研究者奖(Alternative Sponsored Research Fellow (ASF)),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的特别奖励;2011年; 

      (3)魏宁(2/16, 证书号:2018-133-R06,单位2018-133-D03),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多相多场耦合分析理论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李琦、魏宁、方志明、陈茂山、王福刚、于青春、胡立堂、白冰、田海龙、胡海翔、李清方、赵兴雷、王燕、王永胜、陆诗建); 

      (4)魏宁(6/10, 证书号:2018-133-R06,单位2018-133-D03),煤基能源产业规模化碳减排关键技术开发,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 

      (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证书号:2017-J-213-1-01-D08)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为单位),2017年。 

      (6)魏宁(证书号:2014JBR0085-1-13),神华10万吨级CCS示范工程,科技进步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一等奖,2014年。 

  • 电话:027-87198413
  • LRSM@whrsm.ac.cn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小洪山2号